2010年7月27日星期二

打倒昨日的我

往書展聽從小吃羅宋餐和拍國語片長大的大作家分享香港靈感,得著不算很多但亦不少,不過獨家的母狗掌法仍然使得陰風陣陣。舉止優雅談吐斯文的他看上去比真實年齡太概後生廿歲,而且修養耐性奇高。先被我這無恥之徒逼迫在已經預簽「鄧小宇」的《穿Kenzo的女人》上再簽「錢瑪莉」,他笑笑說︰「我未試過喎,」假若我是他可能已經兜巴星反面唔簽,難得他大人有大量,見我不到黃河心不死地死o累,「好啦,簽Mary啦。」得寸進尺的我再施太宰治的無賴神功︰「介唔介意影相?」恐怕鄧先生以後都不搞讀者會了。

鄺穎萱與小宇先談香港的寫作靈感,由張愛玲講到《號外》眾作者,但很快就自然演變到談香港與上海《雙城記》。小宇認為上海歸位是潮流大勢,香港其實不必介懷退居二線城市,就算格拉納達她們都是很迷人的二線。但是,顯然台下的劉細良和台上鄺穎萱都有點不忿氣,前者疑問為何香港走向中產失敗,後者堅持香港人有獨特性格。小宇指出香港其實從來都不如紐約倫敦,所謂國際大都市是當時《號外》吹捧而已。當初他們是以為吹捧和不斷的潛移默化會有一天弄假成真,但今日的結局說明,原來《號外》一直都只是小圈子,到最後都是TVB赢晒,一街laugthing哥和好姨。聽這段笑到我標眼水也嘆息。

前陣子寫過本城餘下的三斤釘,唉……恐怕一個月未夠就要打倒昨日的我了,且聽我解釋。我一到場就環視場地,大概只有一百個位子,開場時大約八成入座。而來者各年齡層都有,後生的不算少,大致都算有個款沒什麼寒酸味,但內涵呢?這就要等到提問環節才能顯現了。一馬當先舉手提問的是位一身黑衫黑裙黑男裝皮鞋的型女,當然,剛入座我就留意到她的存在。她一手拿著Moleskine筆記一手拿咪高峰道發問,開口是普通話,大意是她翻閱《號外》archive(一個我都有的習慣) 和將錢瑪莉與獨居蘭開夏道的女律師比較,問小宇他對新一代港女作家的看法。小宇先指他星期六不讀《信報》故只看過少許王小姐的文,但感覺她有點精神分裂,又要bitchy,熱愛高跟鞋,但又滿口王爾德、莎翁,若肯放棄演示文化品味,便會更好看。

本來黑色打扮的有型後生女還有第二個問題,但中途被一條連鄧小宇=錢瑪莉都不知道的老坑無禮打斷,說些有的沒的,這時小宇的臉仍然保持著原來十份一的笑容,委實難得!但多得這位老坑獻一獻世鬧個笑話,否則就會和每次的讀者會一樣平凡了。其餘的讀者都是問些非常可以預料的問題,沒有太大驚喜。我猜想小宇是失望的,他的讀者會沒有什麼有型人士的出現(不是沒來,而是懷疑根本香港已經沒有),而比較有型有學養內涵的一位則來自內地。因此,我的猜想雖不中亦不遠矣,香港文化青黃不接、模式化、貧富懸殊……內地已經趕上了,甚至知識和角度都在進步,更別說本來就很強的語言能力。心灰意冷嗎?不,不必為放大ego來爭名逐利,包容、積極、心平氣和,我相信挑戰和機遇總是一起來的。

完場後,我問小宇點解當時咁鍾意寫狄波拉,他都同意他對狄波拉有一種愛恨交織,但事隔多年已經不記得原因了。其實還有很多濕碎的值得記下來,例如他談到有些極權國家作家為寫作揭露社會醜惡而犧牲,對比自己微不足道而咽哽……如陸離所寫︰涓涓溫柔,偶然頑皮。

2010年7月18日星期日

單鏡片

過去數年《單鏡片》(Monocle)被譽為全球最潮的城市雜誌,講出來也不怕你取笑,我從未真正細讀過它。沒辦法,生性愈來愈乖戾,愛時裝卻怕時裝人;怕寂寞但更怕熱鬧沸騰,因此對人人都說非看不可的潮誌一直視而不見。早兩日和朋友唱完K後逛葉壹堂,看到最新一期的《單鏡片》,標題是它著名的年度特輯「全球廿五個最好住的城市」,是時候可以讀了。

排名和入選城市跟過去數年相差不遠,新發財或名牌完全無影,上榜的多數是歐洲cool的、有點靜焗的。評選標準當然有一定的道理,例如環保度、罪惡率和同性婚姻等,但多多少少也是為有型而有型,a bit pretentious。

《單鏡片》的主編Tyler Brûlé十多年前在倫敦辦過Wallpaper*,後來曾擔任瑞士國際航空和Hugo Boss的藝術指導,這解釋了《單鏡片》的致勝之道,請容我慢慢解釋。我看完這期書後,最大感受是題材內容富深度和豐富及美藝包裝手法頗高,而這兩個元素兼得卻是極難甚至有少少互相排斥的。正經八百的文章經統一的設計排版後,加上統一的美術插圖點綴(插畫師多為日籍,而且風格互相配合,難怪是我杯茶),一切有條不紊,誠然優越。

這種簡約和主攻肚裡有墨水且褲袋裡有銀之士的美感一直延伸至其branding之上,除了紙上和網上的媒體,《單鏡片》還有它的實質品牌和店面,像法國的Collette有佢隻「眼看人低」的狗或日本的Docomo那隻蘑菇仔。比起她雜誌本身,我更喜歡她的自家和跟潮牌跨料的單品,前者有像Moleskine的筆記本,後者如吉田Porter袋、瑞典Malmstem家具、黑莓手機、CdG香水香燭(是香味蠟燭,不是拜神那些)。我最喜歡的是一張Satoshi Hashimoto畫的世界地圖,像極了細路哥時代砌的一種中國拼圖。

《單鏡片》以luxury的手法包裝最頂尖的資訊,配上同樣頂尖的branding,有型地賺完你一肇再賺你一筆,值得借鏡。今年五月她曾在金鐘連卡佛小試牛刀pop-up,過幾天7月21日將進駐灣仔進教圍(St. Francis Yard)和Kapok等店形成一陣synergy。

今年《單鏡片》選的全球最好住城市是慕尼黑,網站有片解說。之前寫過建議書關於時裝雜誌和網站,我認為網站要用影片和購物互動補紙上的不足,《單鏡片》在這方面做得很足。

Monocle的世界觀不是在乎你有幾多錢,而是你有冇文化,可惜這世界似乎是愈來愈多沒有文化的有錢人。

老友住在羅省數年,完全唔知Monocle的店開在他住所附近,低調真的是有型的不二法門?

單鏡片網頁

2010年7月10日星期六

明日風尚

每周六下午的日語課後,我的指定行程不是逛唱片店就是樓上書店。其中一間名曰榆林的囊括中港台繁簡體書刊,它置於門口的是熱門的內地雜誌。我一向是內地雜誌的讀者,幾乎有新出的都買下試讀。在架上一直有本《明日風尚》(Ming),從來都以為此乃《明周》的內地版,所以從未將它帶回家。因為上月在微博看到一則消息,指《明日風尚》可能將於八月摺埋,於是我本著港人的羊群和慌死執輸的心態,死都買番本。

在地鐵車廂內急不及待開包翻閱,揭到credit一頁時嘴巴就合不上了,若非因為大庭廣眾下,我肯定發出尖叫聲。坐鎮創意總監一席的是大名鼎鼎的陸智昌先生,其作品包括任白珍貴相簿《怎知春色如許》。主筆是阿齋,編輯顧問團則是香港cult的Hall of Fame︰甘國亮、林奕華、劉天蘭等,另有以言簡意賅著稱的台灣作家舒國治。時裝指導是《明周》Book B的Adele Leung Taylor(梁雅懿),伊人的Showcase欄目是全港最具型格的styling。這樣的班底,誰沒有一定的期望?

至於雜誌本身,文字水平之高向來是中國強項,我並不訝異,但美術和視覺設計以至印刷和紙質的sophistication才令我心悅誠服。陶傑說讀《Vogue》勿選簡體版,這個我明白,但以內地生活誌而言,稱《明日風尚》為國際級該不會令人發笑的,肯定比本地任何一份文化生活月刊都高班不只一級。

內容方面,除了某些欄目與《明周》重疊,大多的題目都是獨家而有心機的。例如寫Gardening那篇,除深入介紹香港動植物公園外,主筆歐陽應齊還帶我們神遊倫敦的海德和維園,對照分析一個公園對一個城市的啟示和意義,令我等在香港石屎森林下長大的一群對兵頭花園有更深的深識。

時裝欄目則令我莞爾,寧翻譯Suzy Menkes也不找(還是找不到?)一個國人來寫,人材果真如此難得?我覺得蘇絲是時裝第一健筆,向來都喜歡讀她,用中文來讀卻是少有的經驗。這也許是正面的,像日本人,他們英文水平一般,但翻譯之速度和數量卻是高水平的,所以轉載外文未嘗不是好事。另一篇令我愛不釋手的是魏紹恩寫查特文(Bruce Chatwin),因為不久前才因為查特文買了幾本Moleskine,企圖沾上一絲潮人和文豪結合的書卷氣,哈哈哈!

但是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讀到City News裡東京那一段,報導巴士半日遊東京,在淺草、銀座和皇居兜圈子,特色是巴士上有懷舊旋律伴唱,歌詞描繪的正是(半世紀前)車窗外的風景。這生意在百年一遇的不景氣下團團爆滿,因為團友皆為有閑錢有時間的退休人士,讀著這段的我恨不得馬上報名,一頭栽進俗氣的金曲裡頭。

隨刊附送另冊Ming Plus,那些英法名園的照片美得足以珍藏。希望摺埋的消息只是流料!

2010年7月2日星期五

法西斯

之前提到與一位教授傾談,說實在,過程是談不上愉快的,但也是意料中事。在學術和政治手段上,這位教授也許是一流的,但不代表他同時有一流的心地。首先約他見面已經是一波三折諸多推托,極不友善而且放飛機!還好的是我早已預料,先寫下六個字給自己︰「冷靜、勇敢、機智。」看似三毫紙不值,但同一時間應用起來可不是易事。千呼萬喚之後,始見得著高高在上的教授大人。認真虛心地問完學術性問題後,他便以智慧大師之姿來打救在下。

由於對教授先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印象,對於他和我進行業餘心理輔導的結果其實並不看好,但我還是暢所欲言地談少年維特的煩惱。關於被女同學排斥,他舉出各式各樣的可能性原因包括︰追不上潮流、行為怪誕、眼神鹹濕乃至毛手毛腳諸如此類。冤枉啊包大人!蒼天在上,老土沒品味、有時胡亂求其打扮,我直認不諱。但最後的一項風月罪名我可是萬萬擔當不起啊!我對自己的品德規條定得非常的法西斯,別說越雷池,走近雷池半步也沒可能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