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0月5日星期二

恍然大悟

大抵每個人都有一籮大大小小的問題,我不清楚其他人面對的方法,我自己總是找傾向要積極解決,自己想不通便找師長朋友家人……但日子久了發現很多事情並不是有心就可以解決,而且更漸有無力感,那些不愉快過程像是電視劇劇情一樣循環出現,一時間過份浪漫還會成為宿命主義的信徒,逼自己走入死胡同。近年因為多讀了一些靈修文章,已經進步不少。六月開始開始了心理輔導,才印證了我之前逐漸察覺的--專業人士的意見勝過姨媽姑姐的傳統智慧。

我有什麼問題?(心理專家叫我不要說那是問題,但應該叫什麼?)大多了,應該從何說起?嗯……相信現在讀這篇文章的人絕大多數是未見過我的,看到一個人寫那麼多的字,應該都是喋喋不休的一個人。對,也不對。的確我是從小就被評多言的人,但因為種種原因,多言的性格變成有條件性,對著一些可以令我放心的人才能開口。原因是什麼?在見專家後,使人恍然大悟。

Freakonomics一書踢爆許多所謂傳統智慧都是錯誤的,我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印證。我一直以為害怕在(較)陌生的人面前說話是因為自信不足,專家在多次傾談後發現那其實是由於我和母親的關係太過密切,相依為命愛恨交纏。舉例那朝因為她塗錯面霜的關係(愛惜她所以恨她不長進),和她唇槍舌劍了一番,保證電視台編劇寫不出的一場短兵相接。專家認為我是因為深知自己詞鋒銳利,恐怕講錯話而自動對陌生人運行了另一套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