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了我九年前那張港台拍攝作教育用途影碟到counselor處,她跟我花了十五分鐘看我的那一段。從前見到資深明星看其的舊片會馬上羞愧掩面覺得 那是扮野,誰料針刺到自己的肉時,還是非常痛的——我幾乎完全不敢看。內容有到訪寒舍、賤校,還有與心理學家見面——噢!還以為最近才初次體驗專業心理 counseling,原來九年前那幾次以為是閑話家常的見面就已經試過。Counselor還說那位盧女士是行內的翹楚,唸書的時候要看很多她的錄影帶 呢。看過影碟後,counselor有很多新發現,她指那時的我滿有自信、從容自在、說話表達能力高,年紀細但已經很聰明(臉紅)。
我已經多年沒有重看此片段,所以連我自己也有點不相信我是曾經如此的一個少年。新發現是原來我某些性格是未對時裝、文化這些事物啟蒙前(拍完這小小 紀錄片後開始續漸開竅),已經像今天這樣,例如要買好的貴的、要面子要姿勢好……的確,我要到今天才發現這個經歷果真是一大轉淚點——轉到流淚的生活去。 這張影碟我一直保存得很好,另一位參與拍攝的男同學當年曾跟一紈絝子分享,造成日後我跟那紈絝子許多的恩怨。說來有趣,紈絝子當年告訴我,第三段(最後一個)中產學生的屋企曾是他家裡持有,不知是吹水還是講真了。